20131115-心理測驗-漢斯的道德兩難

【心理測驗:漢斯的道德兩難】

有一名叫漢斯的男子,其妻臥病在床,若再不治療,將會病死──而唯一的治療方法,是某種藥物。這種藥,只有在街上的一家藥局才有販售。

但是藥局的老闆,卻要漢斯以100萬元購買藥物;漢斯雖然四處籌錢,但仍是不夠,即使低聲下氣地拜託老闆「能否再便宜一點」「能否分期付款」,但老闆仍是不為所動。

然而,妻子的身體日益虛弱,時日無多。情急之下,漢斯只好潛入藥局,偷走了藥物。

你對漢斯的行動有什麼看法?理由是什麼?
(想好後再繼續往下看喔!)


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柯爾柏格所提出的道德困境。他用這個理論,來解釋道德發展的不同階段。柯爾柏格將其分為三種層次,其下再分為兩個階段,共計六個階段。下面依照大層次分類介紹,你可以看看自己在哪一個階段喔──

第一層次:前習俗水準 (只想著個人的得失)

  1. 服從與懲罰
    某個行為若受到的懲罰越大,則這個行為越「壞」。通常不會注意其他人的觀點,和自己的有哪裡不同。
  2. 利己主義
    某個行為對自己的益處越大,則這個行為越「好」。

1

第二層次:習俗水準 (重視法律或社會)

  1. 人際和諧與一致
    在意其他人的評價,以行為會帶來的人際關係後果,判斷其善惡。
  2. 法律與秩序
    社會要求勝過個人要求,而法律須由所有人維護,如果有人違反法律,那他就是惡人。

2

第三層次:後習俗水準 (自我的信念)

  1. 社會契約
    法律是一種社會契約,所以法律應該要以總體社會福利為前提,進行立法、修改或廢止。
  2. 原則與良心
    基於普世價值下的推理,以正義為最高價值,法律必須基於正義,才有其效力。

3


你的答案,比較接近哪個階段呢?實際上,除了這六個階段外,柯爾柏格的學生吉利根(不是吉利丁)(不好翹)又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觀:

關懷倫理

簡言之,這個想法超越好、壞的二分法,而是尋求讓最多數人能獲得幸福的方法[*11/17補注]

4

當然,要判斷一個行為,究竟為多少人帶來幸福?為多少人帶來困擾?這其實是很難判斷的。可是,不論是道德發展理論,或是關懷倫理,目的都不是要把思考分出高下。往回看看上面的各種階段,其實可以發現,它們是從不同的角度,來為行為做道德的價值判斷。人在思考行為帶來的後果時,或多或少都會參考到這些面向,只是不同的行為,著重的面向也不同。


其實寫這篇文章,是因為近日關心公民議題的民眾越來越多,各種不同的想法也越來越多。實際上在思考各種議題時,應該要以更柔軟的想法來思考。雖說行為可由不同面相來思考,但上述1~4的思考方式,大抵上是比較僵化的。它過於將行為分為善、惡二元,以致於常見正、反想法對立,甚至到了「非我族類(想法),其心必異」的地步,反正躲在網路之後,再怎麼惡毒的話語,都能隨意敲幾個鍵盤,Enter一下送出。可是,思考應該是更有彈性的,不應固守自己的想法,而是要藉由與不同的人對話交流,讓自我的價值觀不斷修正;最後的目標,我想就是吉利根所說的:「讓最多數人獲得幸福」。自然了,要所有人都得到幸福,而沒有任何代價,這是不可能的;只是,若帶來的幸福,遠大於會造成的傷害──甚或是沒有傷害,那這樣的行為,就值得被支持。

希望閱讀過這篇文章的朋友,都能用更寬廣的視野,吸收不同的想法與知識,看見需要被看見的,支持應該被支持的,維護必須被維護的。

這才是真正的愛。:-)

tatit

 

 

 

【注釋】

11/17補注:實際上吉利根的關懷倫理學,是以女性為研究對象產生的理論。其下也分為兩個階段:

  1. 道德是社會強加的約束
  2. 主要關懷他人,「協調傷害與關懷之間的差異,對兩難處境作出抉擇,並承擔其導致的責任」

也就是盡可能降低對所有人(包含自己)造成的傷害,即便有,也將之承擔。文中以較極端的「多數人的幸福」來解釋,原是希望更容易了解,實際上「最大化幸福」的觀點,與功利主義的看法接近。經讀者 Will Chen 提出後,補注在此。

【參考資料】

《漫畫心療系》第6集
《維基百科》勞倫斯‧柯爾伯格條目
《維基百科》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條目
《維基百科》卡羅爾‧吉利根條目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他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